高考填报志愿需注意哪些问题?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杨怀珠提醒广大考生,科学、有效填报志愿,警惕三大误区。如何看待“排行榜”
每逢高考招生,不少考生和家长便在网络上搜索种种“大学排行榜”,作为选报志愿的参考。专家指出,通过网络搜寻高校相关情况和网友评价是可以的,但“大学排行榜”未必可信。
有19年招生考试工作经验的杨怀珠分析,某些网站或媒体公布的“大学排行榜”往往掺杂个人或机构利益,缺乏客观公正性。例如,某些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无论学科覆盖面,还是师资力量都逊于同层次的综合性大学,在排行榜上却位于综合大学前面,这是对考生的误导。
杨怀珠提醒,不能简单以“大学排行榜”为依据,一定要详细了解大学学科设置、师资力量等情况。
仔细分辨“新专业”
近年来,新学校和新专业名称层出不穷,令考生眼花缭乱。杨怀珠指出,考生要提高警惕,仔细阅读院校招生章程,而不仅仅是招生简章。要从多种渠道查询院校发展历史,多角度、全方位对目标学校进行了解。
如某地信息工程学院在招生宣传材料中称“学院成立于1951年”,而实际情况是当年成立的是一个干部培训班,1956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气象学校,1978年升格为气象学院,2000年才更名为信息工程学院。2006年,教育部曾专门发文制止这种现象。
在鉴别学科专业方面,一定要认真推敲,特别要结合各专业所开课程进行分析判断。某大学招生章程中有关热能工程学专业的介绍,用大量篇幅介绍热能和汽车工业的关系,但通篇读完后,会发现该系的学科和研究重点其实是动力工程(过去的锅炉专业)和流体机械工程(过去的水泵专业)。
杨怀珠说,对于那些“换汤不换药”的专业更名,考生只要细心阅读,对比分析,就会发现其中的差异。
克服“羊群心理”
杨怀珠分析,填报志愿时,不少考生和家长存在“羊群心理”,所谓“羊群心理”是指受一时热门之惑,一拥而上报考某一专业。“其实‘冷门’‘热门’并非绝对,考生选报专业志愿时要头脑清醒,不跟风、从众。”
杨怀珠说,专业中的“冷”和“热”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。所谓“热门”专业,一般指报考人数超出正常情况的专业,但“热门”不等于“水平高”,更不一定是考生本人感兴趣的专业。若各高校盲目扩招“热门”专业,超过社会需求,就会造成人才过剩和浪费,导致就业难度增加,自然就转为“冷门”了。
同理,一些“冷门专业”可能一时报考人数过少,导致各学校削减招生规模。当这种专业人才供不应求时,又变成“热门”了。
杨怀珠告诉记者,矿业相关专业就是由“冷”转“热”的。前几年矿业大学的安全工程等专业很少有人选报,造成安全人才短缺。近几年煤矿事故频发,安全人才突然升温,相关专业也转为“热门”。
杨怀珠说,跟随“羊群心理”的后果是一旦遭遇该专业人才供过于求,面临的是就业难度陡增。考生应从兴趣、性格、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综合考虑,这样选择的专业方向才相对稳定,有较强发展动力。(据新华社)